陶华碧,一个没上过学的农家妇女,是如何只用短短的几年,就把“老干妈”打造成数十亿资产的大企业?陶华碧又是如何创造创业神话和老干妈传奇的呢?
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一个偏僻的山村。由于家里贫穷,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。1989年,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,在贵阳市的一条街边,用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,开了个简陋的小食摊,专卖凉粉和冷面。当时,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,作为专门拌凉粉的一种调料,结果生意十分兴隆。
有一天,陶华碧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。她想:反正拌凉粉的调料有好几种,缺少麻辣酱也不会耽误生意。谁知,顾客来吃饭时,一听说没有麻辣酱,居然都转身就走。难道来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,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?
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。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,从此潜心研究起来……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,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。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,又掏出钱买她的麻辣酱。一些人还与她开玩笑说:“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麻辣酱,还卖什么凉粉?干脆开家麻辣酱工厂算了!”这话一下触动了陶华碧的灵感:是呀,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,我还卖什么凉粉?趁机开家工厂,我也尝尝小老板的味道!
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,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,于1996年招聘了40名工人,办起了食品加工厂,专门生产麻辣酱。麻雀虽小,产供销等“五脏六腑”却必须俱全,几十个工人要管理不说,工商、税务、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,大字不识几个的陶华碧觉得真是太难了!她有什么“绝招”管理好工人,经营好工厂呢?最初,她采取的是最“老实”的办法:自己身体力行,我这个老板怎么做,工人就怎么干!她从不对员工横加指责,只是对他们说:“我把你们当家里人,你们也把这里当成家。我怎么做,你们跟我怎么做就行了。”
最发愁的是,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,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,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销。于是,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,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。没想到,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,不过一周的时间,让她加倍送货……陶华碧深感意外,却也因此吃了一颗定心丸。精明的陶华碧心想:我扩大规模,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!
1997年8月,公司正式挂牌,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。此时,对于陶华碧来说,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,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。陶华碧首先想到的是请人。她想来想去,把自己的长子拉到了公司。陶华碧的长子是个转业军人,当时在地质汽车队工作,得知母亲的想法,李贵山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。
李贵山帮助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,整章建制。李贵山读,陶华碧听,反复多次。满意后,她就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个圆圈。李贵山看着这个画圈,哭笑不得,他在纸上写下了“陶华碧”三个大字,让母亲没事时练习。哪知,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,一边摇头,一边为难地感叹说:“这三个字,很复杂,很复杂呀!”
时隔不久,她又招聘了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。怎么培养这个人才,又怎么留住这个人才?没有文化的陶华碧却有她自己既朴素又独特的“绝招”。本来,她招聘这个本科生的目的,是想让他当办公室主任,但她却没有马上任命,而是先让他在公司里做杂活,用她的话说:“这是淬火!”然后,她又派他到全国各地去打假、考察市场,这一招用她的话说:“这是磨磨!”半年后,她才任命他做办公室主任……这个人,就是如今“老干妈”公司里的第三号人物王海峰。
如何管理好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呢?陶华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样既朴素又管用的“绝招”:实行管理亲情化,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“感情投资”。她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人,体谅人。
公司里有一个厨师来自农村,父母早丧,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,可他爱喝酒抽烟,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,几乎都被他花掉了。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,很是担心。有一天下班后,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。酒桌上,她对他说:“孩子,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,想喝多少就喝多少。但是,从明天开始,你要戒酒戒烟。因为,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,千万别像我一样大字不识。”这番语重心长的话,使这个厨师深受感动,当即表示戒酒戒烟。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,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,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。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要用钱时,再从她那里支取。
陶华碧的财富故事很简单,麻辣酱,老干妈,小产品打造成大企业,农村妇女成了董事长。创业说起来难,有的时候其实就是勤奋用心加一点点机遇。